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,面對散戶與公司內部人形成與過往依然銳利的資訊不對稱原則,就算是物聯網極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中,我們取得相關的資訊隨手可得,但我們依然不是公司內部人,無法再消息散播原則取得對等位置,這間優良的日本大型企業,年營業額40億美元,稅後淨利高達八億美元,淨利率高達五成的優良企業,在台股你想找到旗鼓相當的競爭力公司真是寥寥可幾,但這種經營能力的跨國大企業居然也爆發連續做了20年假帳事件,這教投資人情何以堪,如果連這種績優公司都陷入假帳風暴,而且還一鼓作氣暗地裡幹了20年,基本上是已經毀了這間公司的信譽,如果Olympus如此,那台股那些媒體筆下的績優公司能否合理的懷疑呢?
每一個想要投資的人都該懂得如何自保,當你的見識愈廣,那些在你眼中的不可能發生的事件,「墨菲定律」其實並不是如此難以置信,沒有甚麼是不可能會不發生的!
懂得如何避險,看穿假象,並面對詭譎的金融市場中懷抱尊敬,制勝之道,這本書值得外部投資人一看,但並不是欣賞主角間的明爭暗鬥,而是真正的體會一家公司治理出現的裂縫,相對於財務報表之間的蛛絲馬跡,雖然,這本書完全都是劇情,並沒有太大的筆觸去描繪公司詳細的假帳過程,但總有些蛛絲馬跡是可以學習的,例如,公司併購許多或金額過大與本業無關的企業,金額高得不合理,這時候就該質疑?公司這麼做是為了甚麼?是為了董事或是經理人中飽私囊的手段?
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」,擁有92年歷史的跨國高科技公司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財務流動,但都被這日本綿密且一致刀口向外的俱樂部所掩埋,不論他們做錯甚麼事,都可以冠冕堂皇的大而化之,作為一個外部投資者,能夠怎麼避免這歷史悠久的內傷呢?我們都必須知道公司在進行併購是否合理,必須要讀,許多的併購案,評估公司是否有能力吃下,或是只是假藉併購之名行貪污之時,這已經不是財務報表就可以解決了,還要更注意消息面,還有財務報表的附註,公司的轉投資是否令人眼花撩亂,業務五花八門,公司是否經得起跨領域的經營?
最後,存股真的安全嗎?
這個理論似乎需要用更嚴格的眼光看待!
有機會再好好的討論吧!
如果把大豐電當作存股的對象是不是會心痛呢?